首页 / 走进鲁迅 / 《走进鲁迅》:我和鲁迅的时空对话

《走进鲁迅》:我和鲁迅的时空对话

  易森
  转自:网易鲁迅论坛(本文是其斑竹所写)
  2002年9月14日
  (一)在动笔写下这个题目之后,我的心里不禁惴惴不安起来。
  像所有七、八十年代出生如今有的已经工作有的仍在继续苦读的年轻人一样,我也是在背诵着“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1,卒于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自由主义战士……”这些应试教育的枯燥的字眼中长大的。曾经有过那么一个阶段,我和同学们对鲁迅都有些不以为然。那个时候,同学们学习经验多了,也明白了许多学习的道理,天长日久滋生出了不少对应试教育的愤愤的说法。比如,鲁迅他老人家当年写东西肯定没考虑过这个字那个词有什么引申、反问、比喻之类的东西,更没有想过要让后人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呀,你说,咱们又是分析又是总结的究竟有什么用啊?全都一幅悻悻然的样子。再比如,有的语文老师教烦了,也会说,你们把鲁迅的东西记下来就行了,其实他的东西有那么好看吗?根本不好看,你们是在看皇帝的新装啊!我们也没有办法。语气好像他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于是全都无语。
  鲁迅让今天的青年人冷落,有一部分的原因应由此而来。
  我又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是我看书如饥似渴的年代,也就是小学三年级之前的那段岁月。三年级之后的一天晚上我突然发现我的书全都消失了,爸爸告诉我,以后你不要看那些杂书了,升学才是最要紧的,考不上大学你还能干什么?我也就接受了他那套理论,因为那时我的学习成绩实在是不怎么突出,没有发言权。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如饥似渴”是多么恰当的四个字眼!我可以为了读书不吃不喝,就那么一直看下去,看到地老天荒。我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今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要有好多好多书看。现在长大了,还很喜欢书,却没有了旧日的满腔兴奋和冲动,一想起这个,就为自己流失的一切感到难过。
  第一次读到鲁迅的书,就是在这个小学三年级之前的一段幸福时光里,书名就是《阿Q正传》。
  我说过,在那段时间里任何书对我而言都是一种莫名的激动,以至于后来我越来越坚信如果当时我有机会看到叔本华、尼采或者是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他们的书的话,我都能一口气读下来。因此后悔。而后悔这个词往往是个时间感很强的词,很容易就忘掉了。那个时候我看《水浒传》、看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看巴金的《春》、看所有的小人书和《三侠剑》之类的侠义小说,当然,还有《阿Q正传》。我记得那本书我反复地看来看去,觉得有意思,但比较薄,又觉得不过瘾,为什么不是长篇呢?我坐在后窗台的铁栏杆里摸着这本心爱的小书,有点纳闷。
  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昨天的镜中人正试图穿越时间带来的悲伤。童年是多么永恒,北方,春天凛冽、夏天酷热、秋天落叶落下满地凄凉、冬天有温暖的火炕。这些童年的感觉后来我曾在萧红的《呼兰河传》里被重新唤起,我喜欢那本书。对了,还有姥姥,姥姥每年都在她的女儿家住上大半年,冬天再回到她的三儿子家里,对她而言,那才是她真正的家。姥姥说,这孩子这能看书。姥姥说这话的时候不止一次两次,肯定有一次我在看《阿Q正传》,我的心里正洋溢着有书看的欢喜,反复地看,没有注意到姥姥的话。
  我这个人性格有点腼腆、害羞、不爱说话,其实跟我熟了你就知道我极能侃。小学的班主任说我“蔫淘”,后来我知道那个词很适用于我。我立事晚,不是像许多人那样的早慧,读书也只看感觉,从不想要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高兴就好。可在当我还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幼稚和本真的时候,我的学业遭到了退学的打击,要不然我现在不会在这个地方继续念书。现在的我已经懂事了,我自己觉得有点晚。
  现在的我一想起过去读《阿Q正传》时为阿Q为什么死这个简单的问题捉摸半天,就忍不住惆怅。我真的只想做个混沌的人,不知生死为何物,但是。
  姥姥已经不在人世快一年了,慈祥和善的姥姥去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时间的彼岸?小时候我对姥姥说,长大了我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去坐大火车。这话好像还在耳边,姥姥就笑了,笑容渐渐远去,我抓不住。我开始听到人们在谈论鲁迅,这个也抓不真切的浙江人,他们说,要重新认识他。
  现在我喜欢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也许我的心已经老了。我经常想象自己老了之后的样子,老了之后回忆现在自己的这种想象是很痛苦的,虽然我现在没有老。我看见许多的我向我走来,他们有的笑,有的黯然神伤。
  有那么一阵子,我认为我了解鲁迅了。其时,鲁迅的作品和思想的复杂我根本不知道,我更不知道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引起争论。这个问题对于我要弄明白是很费神的,我很懒,不愿意去思考。尽管我总是发呆,我从小就发呆,现在也是,以后会继续发呆下去。
  我对鲁迅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换句话说,我对他一无所知。这很好。我可以有距离地写我眼中的鲁迅。我读过关于他的传记,也知道他不是完人,但我尊重他。我读了他的不少作品了,但我还不清楚他的思想。我讨厌一些人胡说八道,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就算你把他的东西全部读完,你也未必能穿透他的作品。
  说不完的鲁迅,岂可我一纸千文就能说得透彻。我惶惶,怕有愧于鲁迅和大家,一直不敢下笔。那么,就让我鼓起一点勇气,一步一步地从他的行为本身进入他的灵魂世界。我想,对于一个一直以来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来说,这应该不过分,也不至于流俗。
  易森2002年9月18日(二)
  鲁迅的时代和他的作品注定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现象,这是我们的幸运,却也是他个人的不幸和悲哀——尽管他孤独,但他不喜欢虚伪。而我们往往是虚伪的,我承认昨天我可能在和别人谈到他时是虚伪的,因为我企图拿鲁迅做我的挡箭牌,我知道现在有个叫余杰的年轻人也就是比我打个几岁吧经常这么干,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虚伪。反正在我目睹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是是非非之后,我开始有所觉悟。“政治化鲁迅”是一个什么概念,我是从小学和中学课本里看到的,但是具体的、枯燥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懒得去深究,这会使我有说教的嫌疑。这几年来我的眼前闪过一些暗器的影子,它们无一例外地朝鲁迅偷袭过去,电光火石之间,是一些狰狞或无聊的面目。我读到过葛红兵先生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也看过王朔的《我看鲁迅》。最近我翻出来看,越看越生气。实话告诉你,乍读这两篇文章我很快意和激动,因为那时我正处于容易走极端的年龄,容易颠覆权威和知识,在那之前曾有过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烂书把我看得热血沸腾,民族主义是很危险的,年轻也很危险。人有的时候就是有点贱,我想我应该忏悔了,可是我还是很怀念我曾经的无知和盲目。
  就如我们无法回避鲁迅那样,我们没法不忏悔,可这一切无疑又是徒劳而已。
  昨天去图书馆借书,每次去图书馆我都有些胆战心惊——不是因为太多的书籍给我的震慑,我还没胆小到这个地步,而是因为书库里的那股气味实在让我受不了。每次进入书库里待不上30分钟我准得肚子疼,然后就要上厕所,这似乎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一边提醒自己废话少说,一边发现自己最近越来越罗嗦了,写篇文章也这么浪费人家的眼球时间。可能是我最近复习考研烤的快焦了,一时昏头脑胀的,别见怪。昨天我去借的是关于鲁迅的作品,好家伙,满满几个书架,抽出几本放进几本,《摩罗力诗学》,题目就让我望而却步了。看《鲁迅全集》吧,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第1版的,从第16卷看起,里面有一些年表和索引,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和鲁迅对话,不首先搞清楚时空关系哪行!
  下面是我从中整理的一份年表。如下:绍兴(1881-1898)。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周家。1896年,父亲病逝,终年37岁,这年鲁迅16岁。
  南京(1898-1902)。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0月,转考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提出赴日申请,并批准,这年鲁迅22岁。东京(1902-1909)。1902年入东京宏文学院。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退学,决定弃医从文,回乡与朱安完婚,这年鲁迅26岁。1908参加光复会。
  杭州(1909-1910)。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及化学教员。绍兴(1910-1912)。绍兴府中学堂生物学教员及监学。1911年辛亥革命,这年鲁迅31岁。
  北京(1912-1926)。1912年2月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约请,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迁往北京。1917年,张勋复辟。1918年,写《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始用“鲁迅”笔名,这年鲁迅38岁。1921年,《阿Q正传》连载于《晨报副刊》,这年鲁迅41岁。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
  厦门(1926-1927)。1926年7月18日,接受厦门大学聘请,任国学系教授。广州(1927)。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后辞职。这年鲁迅47岁。上海(1927-1936)。1929年,海婴出生。这年鲁迅49岁。1936年10月17日写遗作《因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9日,逝世于大陆新邨九号寓所,终年56岁。
  从绍兴到上海,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个中中国风云无数,都与当时的时代相契合。鲁迅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因为鲁迅而变得异常真实与冷峻起来。
  又想鲁迅写《狂人日记》这样的五四文学的开卷之作时已38岁,正是一个作家思想和创作黄金的年龄,难怪。这张年表很笼统,随手摘抄,就记下了。抬头一看,猛然发觉还是2002年,刚才从1881年数到了1936年,头脑中全然一片灰色。就这么两个世纪相互追赶,时空却有些颠倒了。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128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