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者陈漱渝
刘梦岚
陈漱渝,1941年生于重庆,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从事鲁迅研究工作近三十年,成绩卓著,著作颇丰。自谓”身高体肥,南人北相”,”心无城府,口无遮拦”;然治学严谨,探索执著,反对作伪,不揣世好。曾参加《鲁迅全集》、《郭沫若文集》的注释工作。著有论文集《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民族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五四文坛鳞爪》等,散文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另编有《一个都不宽恕》、《说不尽的阿Q》、《看,这个丑陋的中国人》等书籍数十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记者: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五四”,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自然也想起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陈漱渝:是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鲁迅的毕生追求。记者: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与”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精神相通的”立人”主张。请您谈谈鲁迅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一思想的?陈漱渝:其实,鲁迅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早在1902年就开始了。当时,列强对中国豆剖瓜分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灭种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视焕发人内心的精神光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这大体就是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背景。记者: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那么,鲁迅”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与”鲁迅精神”的关系如何?陈漱渝:就我个人的理解,”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记者:鲁迅提出”立人”,显然是从正面来思考文化与人生的;然而,后来他似乎更多的是从负面的文化角度来审视中国人的气质,更多地揭露、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与”立人”是什么关系?陈漱渝:的确,鲁迅含着热泪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中国精神的纲领是”面子”观点,其病症有多方面表现,如官瘾,卖老,围观,中庸,情面,做戏,观斗,少坚信,无操守,善变化,能忘却,喜团圆,瞒和骗,爬与撞,捧与挖,不认真,主奴根性,眼光不远,糊涂主义,无是非观,二重思想,排斥异己,等等。其中最有普遍性、危害最甚的,则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尖锐指出,如不克服这些毛病,无论有无外敌,都可使中国人败亡。鲁迅揭露我们民族性的阴暗面,是为了通过族群的自我省察达到族群的自我净化,以扫除”立人”的障碍。记者:二十世纪初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自觉反思的结果,也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今天,我国正在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迈进,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传统人”必须要向”现代人”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立人”思想是否更具现实意义?陈漱渝:我国推进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现代化的基本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特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国民综合素质高低的竞争。所以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了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加快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的步伐,但从整体上看,国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社会公德缺乏、职业道德滑坡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重温鲁迅的”立人”思想,对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鲁迅曾极为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如果只重视物质文明而轻视精神文明,那就会像一个人断了一条胳膊和跛了一只脚那样。这话至今仍不失为警世之音。”现代人”更应当是完整的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似乎也不应不加辨别、筛选地完全丢掉传统吧?陈漱渝: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由封闭型的没有创造精神的”传统人”向开放型的有独创精神的”现代人”转化;但是,这决不等于可以忽视和放弃我国几千年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鲁迅所猛烈抨击的诸如”国粹”等”传统”,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对有益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鲁迅则十分重视。他多次提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的特色愈鲜明就愈有国际性,因而也就愈容易”打出世界上去”。记者: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今天,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更是生力军。那么,”立人”对青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陈漱渝:对,”立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未来的世纪是青年人的世纪。青年人朝气蓬勃,最少保守思想,最富于创造性。鲁迅在日本开始进行文学活动时,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鲁迅洞察青年必将取代和跨越老人这一自然规律,所以他十分重视造就大群的新战士:为了催促天才的诞生,他甘愿做培养天才的泥土;为了栽植花朵,他甘愿做会朽的腐草;为了让年轻的一代跨越自己,他甘愿做踏脚石,做梯子,做营造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石。在开创二十一世纪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鲁迅这种”牺牲于后起新人”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记者: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鲁迅”立人”思想的生命活力,相信”鲁迅精神”对二十一世纪以至未来的世界仍会产生巨大影响。陈漱渝:是的,鲁迅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更好地继承鲁迅文化传统中内在的精神血脉,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快四个现代化的进程而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19990506№L〕
《走进鲁迅》:鲁迅的”立人”和提高民族素质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