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鲁迅 / 《走进鲁迅》:别再拿鲁迅“作秀”了

《走进鲁迅》:别再拿鲁迅“作秀”了

  葛 涛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逝世65周年,全国各地的相关纪念活动逐渐达到了高潮。这充分表明生活在21世纪、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国人仍然无法忘却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精神仍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一些纪念活动中暴露出了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问题:一些人打着“纪念鲁迅”的旗号“作秀”,歪曲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形象,使“纪念”变了味,甚至成了亵渎。
  请看这样一些所谓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怪状吧。在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绍兴的一个酒厂经过鲁迅先生的后人独家“授权”(据说这位后人特别强调要以这种“法律”方式“保护”鲁迅,此举只是其“鲁迅文化发展公司”一揽子业务之一),隆重地推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鲁迅酒”,并大张旗鼓地向国家工商局申请商标。显然,商人之意不在酒,“在乎名利之间也”。
  首都舞台已经先后上演了三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剧目:张广天自编自演的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古榕导演的《孔乙己正传》、郑天玮编剧的《无常·女吊》。这些剧目都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们应当宽容地看待这种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并予以理解,其成功与否自有方家评说。问题是,在纪念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的背景下,打着纪念鲁迅先生的旗号,却以这种荒诞、另类、与鲁迅原作意思相违背的形式来“纪念”鲁迅先生,拿鲁迅“作秀”,对鲁迅题材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如在“中戏选秀仅一人过关”的悬念之后就有了“百老汇头牌演员担纲主角”的卖点)。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怀疑其“纪念鲁迅”的动机和目的。某记者以“借鲁迅的壳,说今天的事”概括这几部剧,但那是在“借鲁迅的壳”吗?鲁迅作品在被才子们肆意肢解、拼贴、重构之后早已面目全非,甚至连一个“空壳”也没剩下。很显然,才子之意不在戏,在乎解构之间也。
  另外,一些媒体也在今年纪念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的背景下,有意或无意地发布着一些所谓的“秘闻”:某老牌杂志今年刊登了周海婴关于鲁迅之死疑问的大作,认为鲁迅是被实为日本特务的须藤医生害死的,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关于“鲁迅是被日本特务害死的”重要“新闻”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倪墨炎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以“鲁迅与许广平在西三条就已同居”的这一鲁迅研究史上的“重大研究发现”轰动了长城内外;古远清的《蒋介石策反鲁迅内幕》一文在某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之后很快被各种小报转摘,影响波及全国。应当说,上述几位作者对有关鲁迅的史料都不陌生:周海婴是鲁迅的后人;另外两位均是学者,而且还都研究过鲁迅,倪墨炎是著名的鲁迅史料专家,古远清正在从事“文革鲁迅研究史”研究(可能还是为了和余秋雨打笔墨官司)。但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对史料鉴别不够,反而散播了虚假或尚值得商榷的所谓“秘闻”。更令人担忧的是,不是街头小报而是在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媒体首先不加鉴别的刊发了这些关于鲁迅的“花边新闻”,造成极不好的社会影响。显然,媒体之意不在文,在乎炒作之间也。
  凡此种种,不禁使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心愿:鲁迅在生前就预见到自己死后肯定会有“无聊之徒、谬托知己”,以行亵渎之实,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希望被后人忘记。面对当前种种“纪念”鲁迅先生的怪现状,我们与其听任某些人再拿鲁迅先生“作秀”还不如忘掉先生。否则,我们又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先生,面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尊敬的“民族魂”呢?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320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