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迅与我七十年 / 《鲁迅与我七十年》:第六十七章 聚餐会

《鲁迅与我七十年》:第六十七章 聚餐会

  大家知道,母亲在学生时代就是个叱咤风云的社会活动分子。后来她为了支持父亲的事业,社会活动一概不参加,约她写稿统统谢绝,成了地道的家庭主妇,朋友们称羡的“贤内助”。
  父亲故去,我们母子俩搬到法租界霞飞坊栖身,经济拮据,幼小的我又三日两头被病魔折磨着,真使她身心都承受着重大的负担。即便如此,她仍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投身于当时抗日救亡和社会活动之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只是很抱歉,那时我还年少,又是在疾病与学校之间度过的,因此我的回忆只能是“一鳞半爪”、点点滴滴的了。
  上街义卖和参加抗日救亡座谈会记得那是搬到租界不久,母亲听说上海市民在组织慰问队到敌后慰问抗日战士和新四军,虽然自己经济力量微薄,仍凑钱买了100支手电筒,(我记得买的是国产“大无畏”牌子),每个电筒配了两节干电池。还买了备用电池和电珠各100套。母亲又领着我以“节约献金”、“劝募寒衣”的名义上街义卖纪念徽章。我们的捐献和义卖所得,都送到何香凝那里去。
  那时何老太太住在法租界离我家不远的一条弄堂里(记不清是否是辣斐坊8号?),她家楼下的客厅,堆积着一个个帆布包,直到房顶。许多阿姨还在忙着往包里装急救用品。我记得那是草绿色袋子,内分几格,分别装进剪刀、镊子、纱布和急救包。袋边还插着几个瓶子,分别装着红药水、酒精和硼酸水。另有几个牛皮纸袋,告诉我这是消炎药粉。别的还有什么就记不得了。客厅另一角落堆满布鞋,都是手工纳的千层底子。还不时有人三三两两送来,增加了鞋“山”的高度。原来这些都是以劝募来的资金买的,连同棉布、棉衣、棉背心,统统集中到何老太太那里,再运送到新四军手里。这当然是沦陷之前的事。
  上海沦为孤岛后,母亲的活动并未停止,她曾带我去参加过两个座谈会,分别称为“星期六聚餐会”和“星期二聚餐会”。前者范围小人数少,都是进步人士,如胡愈之、巴人(王任叔)、吴大昆、冯宾符、周建人等。会议常邀请党内人士讲述国内外形势。他们开会时并没有对我说“你到一旁玩去!”我听着虽然似懂非懂,多少也有点开窍。
  座谈会为了隐蔽,总是找敌人容易疏忽的公共场所举行,因此那些地方总是相当安静。大家在饭前二小时左右陆续到达。比较经常去的地方是功德林蔬菜馆。有时也去八仙桥青年会楼上的西餐部和一座记不得名称的和尚庙。聚餐费是按名头出份子,但我经常吃白食,大家并不让母亲交两份餐费,席上也不对我有丝毫的年龄歧视,照样在圆桌上占个正位。饭后散去时,为了保证我们母子安全,总是安排我们在中间时段离开。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397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